回顾不平凡的2009年,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下,2009年中国水泥工业却创造出三个“最”:一、预计年内水泥产量增长超过2亿吨,挑战2.50亿吨,仅增量部分就相当于世界第二、三大水泥生产国印度(1.75亿吨)和美国(0.81亿吨)一年的总产量;二、全年水泥投资创历史新高,有望突破1700亿元,而2007年以前国家建材局在审批项目时,一年的“盘子”只有35亿元;三、水泥行业全年利润将接近400亿元,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水泥A股市场将交上亮眼答卷。
放眼2010年,在水泥历经“丰收年”之后,水泥行业今后发展是否能年年有余?而此时水泥工业各方的发展态势已为业界和市场留下了巨大的猜想空间。
猜想一、2010,谁会收购谁?
2009年是 “并购整合风暴”年,注定要在中国水泥发展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并购”犹如一种新的气象神韵如泼墨般在水泥行业晕染、扩散……
企业并购,狭义地说就是把原来不属于自己的人、财、物,甚至整个企业吸纳进自己的肌体内,因此必需要有强壮的体格才能消化这一切,并要有资金、人才、企业文化、管理制度等的支持,这需要企业家具有“大智慧”。
纵观整个2009,悉数水泥行业并购大事件:不仅有最高海拔的整合——华新结盟西藏高原;最大雄心的联合——中国建材布局形成;最大产能的并购——台泥巨资收购昌兴;还有最为低调的扩张——金隅收振兴平天津;最为期待的布局——华润兵发海南粤西等等。
以目前市场格局来看,水泥企业并购重组,是国内区域龙头企业实现扩张的重要战略。
实际上,当前不少水泥“大鳄”已动手。
就雄踞水泥行业霸主地位多年的海螺水泥而言,自引入摩根士丹利和国际金融公司两家战略投资者后已经在华东确立了领导地位。今年2月初,海螺水泥拟斥资10亿搞并购,这被看作为沉寂多时的水泥企业老大哥海螺,将在未来水泥行业掀起整合大浪的先兆。
世界第二大水泥制造商瑞士豪西盟(Holcim)控股华新水泥后拟取得中部的领导地位,其在以长江和京广线为核心的大十字战略布局(东到上海、江苏,西到重庆,南到湖南,北到河南)未取得应有收获后,使华新的具体发展战略发生了转变,打起一家独大西藏等边远市场的主意;在华南,中国台湾最大水泥企业——台湾水泥公司自去年成功收购昌兴国际以来,一口吃下个大胖子,使台泥在华南地区的产能已经高达2600多万吨,并超越海螺水泥成为了华南水泥市场的“一哥”,并将在今后立足广西、广东、福建3省区为主,深耕华南市场;值得关注的华北龙头冀东水泥,近年来相继并购了松江水泥、大同水泥、唐山水泥机械厂、唐山陶瓷,到最近又对秦岭水泥进行了合并,其强大发展态势势如破竹,底气越来越足。
而势力范围同在京津唐地区的金隅集团,于2009年7月香港成功上市以来,一直在行业并购上动作不断,发展势头直逼冀东,在河北市场上对冀东水泥形成围攻之势;虎年伊始,金隅传出已接手拉法基旗下位于北京的三家水泥及混凝土公司的消息,从而将其在北京市场份额一下提高了4%左右……
根据以上事实,水泥企业大佬们正以其独有的规划,在行业并购上加速自身攻城掠地的方式。为此,国家发改委发布并开始实施的《水泥工业发展专项规划》和《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到2020年,国内水泥企业前10家的集中度有望由目前的15%提升到50%。
时至2010年,企业并购、市场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已经成为水泥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然之路。调整结构要依靠大企业;重组、并购、市场有序发展也要依靠大企业。建材行业如果没有一批大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行业地位不会高,腰杆不会硬。
如今,当我们再次翻阅去年12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所下发的那份文件,推动水泥、新型建材等行业的兼并联合重组。该文件中醒目地圈定了海螺、中国建材、中材、华新、天瑞,而正是这五家水泥龙头企业将在未来兼并重组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此时,我们心中也有了疑问,目前活跃在水泥资本市场上的大鳄并非仅上述五家,要完成水泥市场的整合大业,是血腥拼杀还是最终的握手言欢?2010年,水泥行业还会上演怎样的并购大戏,值得关注和期待。
在此,我们衷心希望,并购企业收获和积累的不只是利润,还有持续盈利的公司能力,以及企业社会责任。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