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称的工作原理为恒速平均称重方式,所测信号是具有10秒以上的滞后平均值,当来料波动少时搅拌机据此跟踪加水尚可,来料波动大则必然造成干湿不均;而很多立窑企业的供灰系统本就很难保证稳定来料,这才是螺旋称最致命的原理性技术缺陷,升级到第100代也逃不了。为了避开此弱点他们又不得不绕个更大更远的弯:增加稳料仓并加库位控制以保证来料稳定,这样又意味着系统复杂化,费用扩大化。
作为计量装置,采用螺旋称弊多利少,反应慢,精度差,质量大,占空间,难维护,耗电能,只能算是设计者当时不得已的权宜之计,如果还把它标榜为“先进”,就大谬其中了。
而昆明的小火狐看出了此中奥妙,2003年研发生产出新型冲量计,以极简的结构,真正实现了高精度、快反应、长稳定、小空间、易维护的高度统一,一扫以往各类粉料计量方式的积弊。
错误4 总觉得各方面问题太多都需要投资改造,未把成球问题作为优先重点
有些生产线因设备陈旧老化,会呈现多方面的工艺衔接问题,技术改造需求太多,但改造时安排往往按投资额大小排序,由于成球技术改造投资不大,常被错误地安排到最后。其实,成球改造这类投资少回报快的项目应优应先安排才符合最佳运筹原理。
二.投资认识方面:
错误1 总是事后应付而不事前规划安排
不少企业的指导思想是:反正快关门了就不再想主动技术改造了,但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生产过程中不少薄弱环节经常会出现设备事故,为维持正常运转必须处理,不但伤精费神,耗时耗力,还得花大把银子去修补改造。由于总是事后在被动逼迫之下处理,工作非常被动。例如有些用户只在熟料出现批量废料,发生喷窑伤人事件,收尘系统布袋烧损时才会想到改进成球工艺,特别是水泥销售旺时,老板们多不愿停机改造,殊不知带“病”运行到头来损失更大。其实俗语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功",被动改不如有计划地主动改进划算,尤其是成球控制类的这些短平快的龙头项目。
错误2 不对称的投资力度,过低或过高
为省钱,选用廉价品,特别是一条价值上千万的生产线,在为数很少的又极关键的工艺计量控制点上舍不得多下几万元的技改投入,或只图一两万的便宜而购买落后低质的装备。这些低质自动化装备技术简陋、功能薄弱、不能适应物料流量变化,在工作中还需大量人工调节控制,充其量也只能算个半自动,有些干脆就是人工电动加水而已!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