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金融海啸的乌云笼罩之下,国内市场需求降缓,内生性经济增长拉动力不足,给长三角水泥市场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尽管国家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对于水泥行业来说是一大利好,但区域内水泥行情还是没能好转。然而,在2009年下半年,尤其是进入第四季度之后,长三角地区水泥价格有了大幅度提高,并企业在2010年春节之后顶住了淡季降价压力,依然维持在09年年底较高的价位。是什么让持续低迷的行情突然有了转机呢?
淡季不淡 春节之后价格强劲支撑
对于华东水泥市场来说,春节过后的一段时间属于需求淡季,通过往年历时情况来看,各地水泥价格在这段时间都会稍微有所下降,原本就处在价格低洼的水泥企业往往在这个季节处境会更加艰难。但是,这样的惨淡日子这个淡季却没有到来。今年春节前后,华东水泥市场价格却没有遭遇传统淡季,仍然保持09年年底的较高位水平平稳运行,甚至在12月中上旬甚至有一次小幅度涨价。根据中国水泥网的统计,目前上海P.O42.5型号的水泥出厂价格维持在330元/吨;浙江P.O42.5型号的水泥出厂价格维持在330元/吨左右;江苏价格略低价格为285元/吨。
企业协同效果渐生
事实上,华东市场这样稳定有序的市场从去年开始才逐渐形成,主要原因是企业集中度提高,大企业间斡旋促成市场内有序竞争秩序的形成。09年5月,由中国水泥网举办的2009中国水泥市场营销论坛(暨华东华南水泥市场研讨会)中讨论了华东水泥市场的的发展现状和出路,并以长三角水泥市场发展情况为例强调华东水泥行业需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理性成熟发展。最后通过讨论得出了“杭州宣言”,“宣言”中提到:提高区域内企业间的协同合作,加强沟通交流,促进价格理性回归,促进行业理性发展、实现行业供应多赢。宣言得到了大部分企业的积极响应和配合,并在此后的生产竞争中得到体现,效果明显。
2009年底的行情转机以及2010年春节之后水泥市场销售淡季价格未降,企业协同作用功不可没。限产保价,协同调价为长三角水泥企业保持利润缓解亏损起了决定性作用。区域水泥市场困境通过企业协同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企业间也达成了比较统一的协同意愿。
竞争还是竞合——决定市场低迷还是红火
以浙江水泥市场为例,过去多年内形成的企业通过无休止的价格战来抢占市场的习惯,一度让市场竞争十分混乱,全行业亏损,尽管企业间几次协同但始终未见有效成果。2009年下半年,随着中建材南方水泥在华东水泥市场整合基本完成,水泥行业集中度得到了明显提高,控制力度也获得增强,大企业带头进行节能限产和市场协同也逐渐发挥出了效果。一贯秉承“优胜劣汰,物竞天择”态度的海螺集团在09年下半年也加入了市场协同的行列。企业协同带来的直接成果就是推动了09年底水泥价格的合理上涨,同时水泥企业的利润得到了有效保障。
在严格执行国家控制产能宏观政策之外,行业自律、放弃恶性竞争转向竞合是帮助长三角水泥市场走向成熟理性发展之路的最主要辅助力量。但是,这样的有序、良性竞争局面是否一直维持下去并且得到提高,市场协调是否是华东水泥行业市场化唯一的出路?依然值得华东以及其他区域水泥行业、企业的思考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