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中部地域水泥高速发展,市场日趋饱和,行业巨头纷纷挟巨资进军西部。东部区域产能过剩、市场恶性竞争的危机已日益逼近,行业的担忧、企业的焦虑汇聚于一点——西部水市场的未来在哪里?重重疑虑浮上水面。
作为在市场启动前期就预先整合好市场的中材水泥,已经成为西北市场的主导企业。《2010年中国水泥市场论坛》上中国中材股份副总裁隋玉民的一席话,或能解开外界的的诸多疑虑。
中材西北水泥 奏响三部曲
2005年6月,中材集团接手陷入德隆危机的天山股份股权,迈出进军西北水泥市场的第一步,同时也为后续的发展搭建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从此展开了在西北水泥市场的发展大幕。此后,中材集团相继无偿划转得到了新疆建材集团、宁夏建材集团的部分股权以及与此相关的一切权利义务。
2009年底,中国中材通过增资扩股和股权受让的方式获得甘肃祁连山建材控股有限公司51%股权,成为祁连山股份的实际控股人。
对三家西部重点企业的控股,将中材在西部地区的水泥市场连成一片,稳步推进西北战略。
西部,仍将是水泥发展的一片沃土
近年来,中国水泥行业在国家政策、行业协会等的指引下,行业、市场均取得了良好的、快速的发展,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也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我国地大物博,就水泥产业发展而言,东、中、西部均呈现一定的发展规律,正如中国水泥工业的发展也遵循世界水泥发展的一般规律,但肯定不是完全相同的。
当前,行业内部分人士存在这样的疑问:“是不是浙江的今天就是西北的明天?”从某种角度看,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以普遍的行业发展规律来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即从东部水泥的发展历程来预测西部水泥的发展趋势,为上述观点提供了支撑。但这里忽略了最为关键的一点:西部的特殊性。
第一,西部地区占我国国土资源的1/3,是国家重要的能源资源基地。其中,新疆地区煤炭储量占全国煤炭总储量的40%,排名首位;大陆架天然气储量也居于全国首位;石油储量全国排名第二位。宁夏、甘肃两省也是资源能源较为丰富的省份。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能源资源的良好、高效的利用,是推动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能源资源的开发需要投入的加大,因此西部的发展要与国家的发展同步,甚至快于全国的整体发展,为水泥行业的发展带来契机。
第二,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整体水平较差:公路、机场等交通设施密度,与东部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人们生活水平较低;各省份地处边陲,是国防安全建设的重点。仅从以上3个角度来看,国家必然加大在西部的投入。
第三,西部地区经济圈相对封闭,且彼此距离较远。对于水泥这个“短腿”商品而言,公路运输半径只有200公里,西部各经济圈之间的“遥远”距离远远超过了水泥有效的运输半径,构造了水泥流动的屏障和长途运输的不经济。
第四,区域内大企业所占市场份额比较高。天山股份、赛马实业两家企业分别占新疆40%及宁夏60%左右的市场份额;祁连山在甘肃、青海两省所占市场份额分别为近40%和27%。按照水泥行业竞争理论,区域市场份额占有率达到40%左右,即可认为基本控制了这个区域的市场;加之,与第二、第三位企业的协同,那么这个地区的市场秩序、交易规则便自然而然的形成了。
中材旗下所属的几家水泥企业都是国家的老牌企业、免检产品,具有服务于国家重点工程的悠久历史。在各自的经济圈内,企业本身享有得天独厚的石灰石资源和独特的市场区位优势,这是企业坚持长远规划的优良成果,在市场的供应能力、服务体系、客户支持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当然,不可否认西北市场的未来可能会存在暂时的、小范围的、局部的过剩,但这并不可怕,上述所阐述的特性必然会将其逐步消化。同样我们也不能否认西部市场也是遵循全国水泥市场发展的大规律,但就目前来看,西部水泥市场正处于行业发展的上升阶段,几年后有可能会步入规律化的成长之路。但在市场基本规律的影响下,西部市场也具有突出的自身特点,加之政府行为、供应商行为,基本可以克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西部地区依旧是中国水泥发展的一片沃土。